遵義,簡稱“遵”,位于
貴州省北部,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,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(qū)。南臨
貴陽市,北倚
重慶市,西接
四川省瀘州市。處于成渝—黔中
經(jīng)濟區(qū)走廊的核心區(qū)和主廊道,黔渝合作的橋頭堡、主陣地和先行區(qū)。是西南地區(qū)承接南北、連接東西、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。全市轄3個區(qū)、9個縣、2個縣級市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終年溫涼濕潤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。
1935年,中國共產(chǎn)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“遵義會議”,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,被稱為“轉折之城,
公元前8至5世紀前后的春秋時期,遵義市所轄地域,先后或分別屬于牂柯、巴、蜀、鱉、鳛等邦國。戰(zhàn)國時期,今遵義一帶屬于“大
夜郎國”范圍。
西漢元光五年(前130年),置犍為郡,郡治鱉縣,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(qū)附近。
元鼎六年(前111年),于夜郎地置牂柯郡,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“夜郎國”之名從此消失。
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,
北宋時期復置,
宣和二年(1120年)又廢,計先后存廢達480年。此后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(xiàn)“夜郎”郡縣之名。作為二級政區(qū)的州、郡名稱,歷代屢有變更。
唐貞觀十三年(639年),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,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。播州之名,歷經(jīng)五代、宋、元到明朝末葉,存在了962年。所以人們常習慣用“播州”來代稱古代的遵義。
唐
貞觀十六年(642年),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。這是“遵義”名稱最早的出現(xiàn)。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。除縣名外,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、遵義軍、遵義軍民府、遵義府、
遵義專區(qū)、遵義行政公署、遵義市等建制名稱。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,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(tǒng)治。
北宋末期,播州土著楊文貴等獻地歸附。1239年南宋時期,屬
川峽四路之一的夔州路。
元為播州宣慰司。洪武五年(1372年)屬四川行省,十五年(1382年)改屬貴州都司,二十七年(1394年)復改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。
明萬歷二十八年(1600年)“平播之役”后,取消
土司制度,實行“改土歸流”,于次年分播州為遵義、平越兩個“軍民府”,分別隸屬四川、貴州兩省。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改置遵義軍民府,并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壩。
清康熙年間取消“軍民”二字,直稱遵義府。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于這兩府,還有部分地域屬于石阡府、思南府。清
雍正五年(1727年),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。
民國初年,廢除“府”的建制。民國24年(1935年),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(qū),黔北十余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(qū)。
1949年11月,遵義解放,“第五行政督察區(qū)”改為
遵義專區(qū),后稱遵義地區(qū),為省政府派出機構,并以原遵義縣城區(qū)為基礎新建遵義市。
遵義市中心丁字口片區(qū)